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胡哲张建松)广漠戈壁滩上一座新实验堆的落成,让核燃料有了从“铀”到“钍”的不同选择。中科院记者11月1日获悉,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建设的2兆瓦液体燃料熔盐实验堆近日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钍转化为铀核燃料。全球首次获得熔盐堆钍运行后实验数据。它成为世界上目前唯一运行的熔盐反应堆,并在反应堆中实现了钍燃料。首次证明了核盐聚变核能系统利用钍资源的技术可行性。钍是一种放射性较低的银色金属,天然存在于岩石中。钍基熔盐反应堆是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以钍为燃料,高温熔盐为冷却剂。具有无水冷却、常压运行、高温输出等优点。该技术路线符合我国丰富的钍资源,可与太阳能、风能、高温熔盐能源、高温制氢、油气化工等行业深度融合,构建多能互补的低碳复合能源体系。 “钍基反应堆与目前使用的压水堆不同,采用高温液态熔盐作为冷却剂,不需要大型压力容器,也不需要大量的水来冷却。就像把‘核燃料’放入‘高温盐’中流动发电,既安全又高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专家nces 解释道。从科学构思到工程实施,团队几乎是从零开始。 2011年,中科院启动了领军科技项目“未来先进核裂变能源——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依托体系化、设施化优势,凝聚变革协作团队。如果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借鉴,就开发;没有专业团队,只能边干边学。在专项实施过程中,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产业集团深度参与研发和工程建设,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从实验室研发到基础材料、装备和技术验证的实验堆的重大跨越。努力工作得到回报。实验堆于202年1月开工建设0号,并于2024年6月首次实现全功率运行。2024年10月,建成第一座钍添加熔盐堆,在世界上第一个建造独特的熔盐堆和钍铀燃料循环平台。目前,科研团队正在对钍添加后的主要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团队负责人戴志民表示,团队目标是2035年建成100兆瓦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并实现示范应用,加快技术创新和工程改造,为国家提供安全可靠的钍基发电新路径。 (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则包括照片或视频)由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imageswan a及视频(如有)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网易号是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胡哲张建松)浩瀚戈壁滩上全新实验堆竣工,使核燃料实现“